结构更优 动力更强 活力更足
福建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
这个夏天,行走八闽大地,处处涌动高质量发展新气象——
福州福清市,福光股份有限公司全光谱精密镜头智能制造基地项目建设如火如荼。从一米级口径大视场折射式天文望远镜,到大口径折反射式10K超高清天文望远镜,过去一年,这家全球光学镜头重要制造商推出多项创新成果。
厦门同安区,安踏集团一体化智能工厂,可实现从裁剪、配料、车缝到包装、装箱的一条龙智能制造,人机互联配合作业下,单品生产提效最高可达35%,产能提升20%以上,而成本下降11%。
2021年3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时强调,“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上取得更大进步”。福建省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,砥砺奋进,优化提升产业结构,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,加大创新支持力度,优化创新生态环境,激发创新创造活力,推动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。
结构更优——
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,优化提升产业结构
碧海中,“白海豚1号”破浪前行。这艘由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渔业辅助船,今年1月下海首航,配备纯电动“心脏”,相比传统柴油船舶,能耗降低一半以上。
“白海豚1号”动力电池来自宁德时代。过去一年,这家全球新能源动力电池龙头企业,不仅出货量继续稳居全球第一,还不断扩展新能源动力应用“版图”。2021年,宁德锂电新能源产业集群迈入千亿级规模。
龙头引领,集群发展。福建始终咬住实体经济发展不放松,顺势而为做大做强做优制造业,不断筑牢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坚实基础。
福建省工信厅提供的数据显示,2021年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9.9%,营收超百亿元的工业企业突破50家。今年前5月,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7.5%,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.2个百分点。
数字经济既是新的经济增长点,也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,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。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强调,“优化提升产业结构,加快推动数字产业化、产业数字化”。
自动行驶跟车、智能进站出站、有序避让车辆行人……今年年初,辽宁省大连市金普新区无人驾驶测试路段,驶入了首批无人驾驶公交车。这款由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智能公交车,搭载了毫米波雷达等先进感知系统,定位精度达厘米级。
上云、赋智、用数。作为无人驾驶领域领跑者,金龙汽车生产的智慧车辆如今已遍布32个城市,服务乘客超过14万人次。
“目前,福建逾5万家企业上云上平台,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赋能效果日益显现。2021年,全省数字经济增加值达2.3万亿元,同比增长15%,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已达47%。”福建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介绍。
动力更强——
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,创新凝聚新动能
一剂胶水,有啥科技含量?
走进位于厦门火炬高新区的韦尔通科技有限公司,负责人李帅介绍起公司的拳头产品电子胶粘剂:“电子胶粘剂属于工业胶的一种,用于电子产品的触控屏组装、结构件固定等,曾长期依赖进口。公司技术团队潜心钻研,在2016年实现电子胶粘剂的国产替代,先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2项,成长为该领域的单项冠军。”
“公司每年都将销售收入的20%以上用于研发创新。”李帅说,同等性能的产品,价格比欧美品牌低5%至15%不等,目前已出口越南、印度等10多个国家。
在福建,像韦尔通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,已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。2021年,福建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“小巨人”企业104家,累计达221家;新增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企业10家,累计达37家。
习近平总书记2021年3月在福建考察时强调,要坚持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,把创新作为一项国策,积极鼓励支持创新。
福建坚持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,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,首批建设的4家省级创新实验室,专门面向光电信息、能源材料、化学工程、能源器件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,集中力量攻克关键核心技术。
位于福州市高新区的闽都创新实验室,量子云码专利发明人程烨,向记者展示一片具有“隐形身份证”的特殊玻璃。
“这是福耀集团生产的汽车前挡风玻璃,玻璃右上角隐约闪现的黑点,就是量子云码。”程烨说,“与传统的条形码、二维码相比,量子云码单个码点直径仅30微米,却可生成不可篡改的纹理图像,赋予每个产品独特的身份标识,在玻璃破碎、损失90%以上面积的情况下,依然可以进行信息识别,可应用于商品防伪、食品追溯等领域。”
然而,这项“黑科技”的发明人一度为产品应用发愁——如何将量子云码喷涂到实际商品上,曾是一项技术难题。
2021年9月,在高新区帮助下,程烨与闽都创新实验室合作,依托实验室化学材料领域的技术优势,不到一年便成功实现在玻璃、陶瓷等材料上赋码。迄今,量子云码技术已服务于福耀玻璃、九牧卫浴、中粮集团等500多家企业。
如今在福建,创新按下了加速键。20